前段时间996工作制引发热议的同时,刘强东一句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”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想当初花好月好时说的“绝不开除任何一个兄弟”,曾经的东哥现在大谈“坚决淘汰三类人”俨然是物是人非新人胜旧人,也引来了不少来自大众的议论。
京东坚决淘汰三种人
最近,京东的一封内部邮件引起了热议,内容是这样的:
1、不能拼搏的人,无论业绩好坏,职位高低,不管是不是老员工或是管培生,不管是身体原因还是家庭原因,凡是不能拼或者拼不动的。2、不能干的人,也就是绩效差的人。
3、性价比低的人,有的人不断升职加薪,或者因为岗位调动,丧失了性价比,让更年轻、成本更低的人上,或者降职降薪。
这三类人都要淘汰或者协商解决掉。
据说,这封邮件是刘强东亲自发的。此消息一出,网友们纷纷评论京东有过河拆桥的嫌疑:近几个月刘强东和京东频上热搜,刘强东的婚姻状况、京东快递员降薪事件、今年2月的京东高管裁员风波…但这次事件激怒了许多网友,因为京东回应淘汰三类人的邮件中,刘强东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员工:性价比。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,性价比是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比,是反映物品的可购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。
状元用这个词来形容员工,我不相信是因为语文不好。所以说白了,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员工对于刘强东来说,等同于一件商品。把那些性价比低的员工的剩余价值榨干后,就像处理废品一样淘汰掉。再招进来物美价廉的员工,让他们上。难怪18万京东员工看到这,要炸了,要知道东哥早些年,可是把所有京东的员工都当作“兄弟”的。
之前在采访中,他还信誓旦旦地说:“兄弟的工资一定比县长高。”他还说过:“克扣兄弟们的五险一金,牺牲了兄弟们60岁之后的保命钱,那是耻辱的钱。”去年5月,东哥还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,针对裁员传闻公开表示: 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。”当初说的有多动人,现在就做的有多绝情。
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:人与人之间一旦撕去温情脉脉的面纱,就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和利益关系。
看到这,也许很多人会大骂刘强东的冷血无情。毕竟自己拿命拼搏了那么久,公司只把自己当物件来评判价值。可这对于企业家来说,只是他们心照不宣的一个秘密。换言之,很多企业家的思想和刘强东并无两样。员工还是年轻的好,加快新陈代谢才能永葆公司的青春活力。
只是这个秘密,被刘强东正儿八经的捅破了而已。所以,性价比一词,听着虽然伤人,却戳穿了很多企业的真相:性价比,真的是你能不能在公司继续混下去的唯一筹码!
不做安分的被裁者
如今的裁员潮中,很多人最后丢了饭碗,都不知道是怎么丢的。其实道理很简单,资历并不能代表一切,在竞争越大的公司越明显。把资历当回事的人,往往被自己的工作经验蒙住了眼。比起经验,更靠谱的是一个人的学习力,以及在工作中有无突出的闪光点,能不能随着公司的需求而变化。这个社会很残酷,优胜劣汰是正常的。如果不持续学习和保持上进,只想着在公司做咸鱼,那么被淘汰的肯定是你。只有不断学习,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才能以不变应万变。
性价比高的员工,都有这几个特征
现在的企业一般比较欢迎两种人:某种工作技能特别强的人,或是所有工作技能都特别强的人。而有两种人,在每个企业中都有,裁员首先会考虑到:仗着资历原地踏步的人,或天天幻想做咸鱼的人。所以,我认为:作为一名企业职员,最好的状态是——20多岁加深自己的专业技能,30岁争取爬上管理层,积累一切有用的资源,做好一切可能的风险评估!
如何提高自己的“性价比”
从京东的“三类人”声明中,我们可以看出来:没有稳定的职业,只有稳定的本事。那么,如何提高自己的“性价比”?
1、 创造增量价值,升级认知、改变心态。增量价值是指在现有价值体系上,能提供额外的价值产出。这种产出体现在新思想、新方法、新行动上。首先要从打工者的心态转变到创业者的心态。打工者心态就是永远把事情做得刚好,标准是不出错。而创业者心态,则是把事情做得超出预期,标准是更好。
很多人努力地工作,目标就只是满足老板的需求。只要事情被安排下来,保质保量完成便是他们追求的目标。而另一部分人,他们会更追求个人价值。一件事情对他们来说,是要更有意义的完成。即,如何做得更好。前者永远在别人的要求和标准下做事,始终像踩着钢丝绳。后者则是不断突破自我,产生新的增量价值,变得不可取代。
2、拒绝平庸,不断学习,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尽善尽美的去打造自己的长板,让自己成为行业的顶尖一员。尽可能的打造多个长板,让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。
3、积累一切有用的资源,30岁以后争取走上管理层。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获取资源能力很强的人。吴晓波说过,管理者需要具备“完整的桶”的意识,培养团队管理、营销和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