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去医院打针,最难熬的不是针扎进皮肤之后,而是护士往皮肤上擦酒精那种凉凉的触感;明明第二天有心心念念的要紧事,早早睡下却反侧难眠,以致由于没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影响发挥。
每当我们想起即将到来、结果未卜的重要事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担忧、紧张、心神不宁,情况严重点的会出现甚至失眠、头疼、发冷汗等等反应。
这就是压力。
感觉身体被掏空
新一年的奋斗又开始了,面对年度计划、KPI、不断的工作会议,你是不是开始感到“压力山大”?美国压力管理协会曾指出,75%~90%的内科疾病是由压力引起的。
斑马永远生活在高压下,它们既要提防虎视眈眈的掠食者,又要准备处于饥饿状态和牺牲于猎人布置的陷阱……当被狮子追捕时,它能以最大速度奔跑,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即便身上受伤也能暂时麻痹以防休克……各项生理指标都会及时配合和帮助它们摆脱危险。如果度过了危机,斑马可以立刻从紧张恢复到平静悠闲的状态。
斑马不会在被追杀前就未雨绸缪、在侥幸逃脱后仍惴惴不安。而人在压力事件到来前,光靠脑补画面就已失眠多汗,六神无主了。正是因为人太聪明,才容易被自己脑袋里的想象吓倒,无时无刻不被压力困扰。即使处在安全的环境里,人也会想东想西,这种强烈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,与斑马被狮子抓捕时的是一样的。我们天天担心堵车、贷款、人际关系和升迁,经年累月地承受着忧虑和恐惧之苦,不生病才怪呢!感觉身体被掏空,其实是因为在紧急状况下,身体会把一些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暂时停止,去应对突发情况。
现代职场人已被“亚健康”困扰已久,长期感觉疲惫、无力。这是因为身体转移能量去应对紧急情况,而牺牲了能量的储存。处于极端压力下,免疫力也会受到抑制。免疫系统“休克”的后果,就是身体更容易被疾病侵袭。压力甚至会伤害大脑。因为在压力之下大脑会分泌应激激素,可能影响脑细胞折损的速率,以及人的记忆力。随着压力增加,部分人的焦虑会从情绪体验,变成精神障碍疾病。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了脑出血、心梗等“老年病”。IT公司的员工猝死;中年创业者,倒在半路,令人唏嘘。看到这是不是压力更山大了?别怕,这里有应对之道。
丧,是因为习得性无助
应对压力,首先要了解压力。
日常生活里主要的压力源是什么?为什么有的人能适应得更好?让我们来看看一群生活在东非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狒狒。
塞伦盖蒂是动物们生存的天堂,没有掠食者,容易取得食物。狒狒白天只需要花4小时寻找食物,空出的8小时都用来彼此交流。它们在社交竞争中成群结对地对抗其他动物,情绪不佳时,大号雄性狒狒就会把小号狒狒痛打一顿。以下三个场景,可以解释为什么——“我们的压力大都来自人际关系以及心理问题”。
第一个场景:看到一只正在打盹的雄性狒狒,有的狒狒会感受到威胁,处于紧张焦虑中,有的则不会。将模棱两可的事情解释为好消息或坏消息,会影响你对压力的反应。这就是乐观和悲观者的不同。比如,对于半杯水,乐观的人会说,还有半杯,太好了;而悲观的人则会伤感只剩下半杯了。经年累月的心理暗示,会对这两种人造成不同的影响。
第二个场景:当两只狒狒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,主动发起攻击的,比起被动等待的,血液中糖皮质素的浓度会更低,压力更小。也就是说,对事情有更强控制力的一方,感受到的压力更小。
第三个场景:两只雄性狒狒打了一架,打输了的狒狒,有的会闷闷不乐,有的则会把旁边更弱小的狒狒揍一顿出气。那些揍别的狒狒以转移怒气的狒狒,压力最小。这说明,懂得发泄对减少压力十分有效。
在影视剧中,乐观有活力的主人公,都很会转移坏情绪和压力。《重庆森林》里,金城武每次失恋后都会去跑步,“跑步可以将我身体里的水分蒸发掉,而让我不那么容易流泪”。《欲望都市》里,4个女孩每当遇到烦心事,首先就是给最好的朋友打电话,或者4个人约着去网红餐厅,一边吃顿好的,一边八卦吐槽。
很多人得了一种叫“丧”的慢性病,本质其实是“习得性无助”。“习得性无助”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。他有一个经典实验: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,只要蜂音器一响,它就会受到难受的电击,狗被关在笼子里是逃避不了的。多次实验后,只要蜂音器一响,即使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,狗不但不逃走,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。
本可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,这就是“习得性无助”。当人们面对无法控制的困难与无法承受的压力时,“我太累了,做这样的事似乎让人吃不消,反正做了也不会成功。”就很容易产生“习得性无助”,变得逆来顺受,放弃努力。
但有的人有较强的“内在控制力”,他们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,对生活也有较大的主控力。他们会暗示自己:这真的太糟了,但世界不全是这样的。积极地调整心态,就能找到新的出口。
《当幸福来敲门》的主人公克里斯·加德纳,就是此中典范。电影中,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虐:负债累累,妻子离开,生活窘迫。但他一次次重新振作,微笑着敲开一扇扇紧闭的门。最终当他正式被销售公司录用时,才在镜头前泪流满面。不同的心理暗示、看事情的角度和心理素质,都影响对压力的感受。通过改变自己,可以提升对压力的适应能力。
解压方法大放送
既然不可能摆脱压力,就要学会与之相处。作者罗伯特·萨波斯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解压方法。
·学会发泄
运动可以减压。经常运动能降低血压和心跳,增加肺活量。运动时分泌的多巴胺,会让人感到释放和愉快。日剧里的对手,会约到剑道馆狠狠对打一番,然后才坐下来谈事情。除了运动,KTV里一顿嘶吼,在好友面前痛哭流涕,或独自看部催泪的电影,买一套游戏皮肤,都能让人放松不少。
·寻求社交支援
研究表明,有配偶和朋友相伴的人,会活得更久。真正理解你的知心朋友最能治愈你。电影《国王的演讲》中,国王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口吃,但他必须走到台前,在二战中发表振奋人心的讲话鼓舞人民。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没急着教他发音,而是先试图和国王做朋友。
这过程中莱纳尔罗了解到,高高在上的国王其实并不幸福,压抑的童年,沉重的皇室生活,外界的期待。累积的压力让他内向、暴躁,口吃只是一种极端表现。在莱纳尔罗的引导下,国王感到温暖,找到了自信,终于张口。
·增强预警能力,提高可预期性
当压力源变得熟悉时,引起的反应也就越来越小。为缓解高考前学生的心理压力,有种方法是预先“排演”:先冥想,放松结束后学生闭上眼睛,在大脑中想象高考的各个场景,详细到准备几支铅笔,早上起来是打车还是坐公车之类。
·增强掌控感
有没有实际控制不重要,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有控制力。比如,飞机比汽车安全得多,但许多人还是害怕坐飞机,因为在飞机上,你什么控制力都没有了。身处困境时,至少要想办法抓住一项控制之道。凡事尽量往好处想,同时内心还要有一部分,做最坏的打算。
很多人的改变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。比如坚持在英语学习APP上打卡,坚持运动,坚持摄影。不论做什么,只要坚持下去,你将逐渐获得一种对生命的掌控感,从而对做任何事情都变得更有信心。
人类因为太聪明,想得太多,才无时无刻不被压力困扰。既然我们拥有独特的才智创造出了这些压力源,也一定有智慧将其驱逐出境。压力山大似乎是现代人生活的标配,但郁郁寡欢的人胃总是不太好,也许因为总在生闷气。只有学会掌控自己,才能免于沦为压力的奴隶。